您的位置:首页>国资监管>国资动态> 详细内容
国企改革寻找与市场最终融合方式
文章来源: 天津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1-03-22 00:00

依托资本市场实行公众公司改革、实现企业的多元化和国有资产的资本化,将是未来国有大企业和市场经济最终结合的具体形式。

国人在一片质疑声中宣泄着对国企的关注和希冀。国企改革将路向何方?国企上缴红利过低,如何与民共享?企业境外亏损怎么办?部分企业会不会真正告别“不务正业”?

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十一五”时期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情况和“十二五”总体思路新闻发布会上,对记者的问题一一做出了回应。

国企改革路向何方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20多年,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是改革仍是一个核心性的命题。

显然,目前国有企业的状态并不是改革的终点,而是下一阶段改革的起点。“国有企业改革还远远没有结束,任务量还非常大。”邵宁语重心长。

“目前,国资委正处在以国有大企业改革为中心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找到国有大企业与市场经济最终融合的方式。”

“我们判断,依托资本市场实行公众公司改革、实现企业的多元化和国有资产的资本化,是未来国有大企业和市场经济最终结合的具体形式。”邵宁说。

事实上,国资委希望依托资本市场推进国有资本推进产权结构向股份化、多元化、证券化转变。

国资委统计数据显示,实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的央企已经有43家,央企控股境内外上市公司达336家,央企资产总额的52.88%都在上市公司。

邵宁表示,未来要上市的央企至少要做到主营业务上市,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分拆上市,只拿部分优质资产来融资。

围绕上述思路,邵宁指出,未来国资委将做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收缩央企战线,集中资源于重要的行业和关键领域;二是进一步推动央企重组优化、资源配置;三是完善央企公司治理结构,即推动董事会制度建立;四是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系统,保证透明度,更有效、更科学地考核和评价;五是进一步推动央企内部改革,使内部机制进一步市场化,同时进一步减轻国有企业的各种负担。

邵宁指出,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国企还将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可以预见的是,国企在体制上会与市场经济进一步融合,竞争性的国企会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公益性国企会更好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

国企上缴红利过低

国有企业这么多利润都哪儿去了?邵宁说,实际很清楚,通过投资形成了新的净资产。

在“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的净资产平均每年增长15.6%,基本是五年翻了一倍。这个净资产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利润转化。“国有企业是属于国家的,属于人民的,它的利润内部人是不可能分掉拿走。”邵宁说。

针对关于“国企上缴红利过低”的质疑,邵宁坦言,5%10%的红利上缴比例是一个“比较低的比例”。

事实上,国企红利上缴比例在逐步提高。2010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将资源类企业上缴比例提升至15%,一般竞争企业提升至10%,军工和科研企业维持5%的比例。

同去年300多亿元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相比较,今年上缴额度已接近翻番。如果不考虑其中征缴的电信重组专项收入600亿元,今年600多亿元的征收额度也是历年来最高。

另一方面,邵宁解释,之所以按照较低比例收缴央企利润,是因为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包袱还很重,“需要很多钱去卸包袱”,而这方面需要投入。另外,企业对提高上缴比例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据国资委统计,以国有资本收益为主要来源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主要用于企业重组、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技术创新、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包袱等。

其中,约有54%的国有资本预算用于企业重组,18%用于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对于上缴比例争议很大。曾有专家建议将国企红利上缴比例提高到5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