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柱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我市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提案,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关于“以新政策提升产教融合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内驱力”方面
一是持续加强政策引领。市教育两委会同滨海新区等部门起草了《天津市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建设方案》,并于2023年7月20日以市政府名义正式报送《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申请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的请示》(津政函〔2023〕71号),重点打造人才培养和科技产业创新特区,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建设集实践教学、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于一体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平台。市工信局印发《天津市卓越制造人才培养项目实施办法》,面向制造业企业中从事技术开发、工艺创新、设备运维的高水平人才,选拔和支持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卓越制造人才,支持他们通过科技创新,研发新产品,改进新工艺,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2023年10月启动开展了第一批卓越制造人才培养项目评审工作,选拔出第一批长期扎根我市制造业生产研发一线、掌握细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覆盖我市12条重点产业链的100名卓越制造人才。二是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市国资两委围绕落实我市“十项行动”,在国资系统监管企业全面实施“科教兴市 人才强市”行动,将“鼓励国有企业用好天开高教科创园等科创资源聚集地,与天大、南开等高校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中试平台、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深入实施‘国企英才培养工程’,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共育’,大力加强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引育工作,到2025年,努力培养造就‘十个百名’各领域、各层次优秀人才,国有企业重点行业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达到7%”等有关内容列入“十项行动”重点任务清单,并按照要求定期开展考核评估。
二、关于“建立产教融合联合培养的多元标准工作模式”方面
一是畅通校企人才双向交流渠道。市国资两委主要领导带领有关企业先后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围绕进一步盘活知识产权存量资源、培养卓越人才等内容深入交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落实落地。2024年,市国资两委着眼“十项行动”,紧盯“三新”“三量”等重点任务,聚焦平台企业转型发展和培育“善建善营”经营管理人才,分两批向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派39名青年干部,同时,为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有选派意愿的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14个交流锻炼岗位,充分加强校企间人才流动。二是持续加强平台建设。市教育两委以滨海高新区信创谷为载体,依托天津市信创海河实验室,组织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我市相关高校,以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体,联合信创谷内麒麟、飞腾、紫光云等信创龙头企业,结合企业需求,遴选学生入驻“信创谷”,建立组织架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管理体系完备的卓越工程师创新院,预计在2024年12月31日前,入驻学生数量不少于100人。
三、关于“逐步扩大工程硕博士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范围”方面
市国资两委指导推动监管企业持续加强与我市重点高校深度融合、全面合作,所属渤海化工集团近年来持续深化与天津大学合作,2014年签署《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先后参与协同创新中心和绿色物质制造与创造海河试验室相关工作,2022年签署《天津大学与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协议书》;2023年1月,渤化集团与天津大学共同申报天津市产教融合研究生工作站,获得批复;2024年7月与天津大学重新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围绕科技研发项目、共建联合实验室、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方面进一步推进长期合作。近十年,渤化集团所属企业与天津大学围绕天津市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工程中心共建等共签署21项战略合作协议、14项项目合作协议,合同金额1573万元,分别在2012年和2015年开展了两期的在职研究生联合培养,渤化集团积极组织学员报考,两期共录取67人,毕业取证49人。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校企融合”,以重点企业为试点,充分发挥政策引领和业绩导向,畅通校企间沟通交流渠道,多种方式引育培养人才,加快形成产教融合培养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