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完善国有闲置房产资源盘活机制的提案,经研究答复如下:
市国资委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三量”工作部署,把盘活存量资产作为落实“四个善作善成”的具体实践,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抓手,把盘活存量与培育增量、提升质量同步谋划、一体推进,取得积极成效。
一、加强整体统筹谋划,系统推进盘活工作
一是坚持高起点谋划,强化顶层设计。抓好国资系统“三量”顶层设计,制定实施国资系统“三量”工作方案并修订形成“精细版”,组织企业制定“三量”工作方案2.0版,明确目标任务、推进举措和工作任务。加入全市盘活存量工作专班,用好全市“1+N”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完善盘活存量资产市区两级工作机制。
二是全面摸排资产底数,科学谋划项目。全面梳理土地房产、股债权、老字号、产能等各类存量资产资源,再次摸排市区两级国企低效资产“家底”,用好不动产管理服务数智化系统,实时动态管理,梳理形成40个、168个两批次重点项目,定期调度推动,协调解决重难点问题。
三是不断完善配套政策,强化推动保障。印发《关于推进监管企业盘活存量资产的指导意见》,支持企业“算大账、算总账”,市场化盘活存量资产。修订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市属国有企业房产土地出租工作的若干规定》,指导监管企业进一步加强土地房产出租管理,激发盘活资产积极性。
四是建立健全责任体系,扎实推动落实。建立国资系统盘活存量资产工作调度机制,定期调度、统筹推进、销号管理。将资产盘活作为“一把手工程”,盘活成效与监管企业领导人员年度考核挂钩。组织六期“互学互看拉练”活动,各监管企业深入存量资产盘活典型案例项目现场观摩交流,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二、坚持向存量要增量,“一产一策”提升有形资产效能
市国资委在推动存量有形资产盘活过程中,聚焦海河设计集团、天咨集团、产权交易中心等资源,打造“服务工具箱”;聚焦银行、信托、证券等金融类资源,以津融集团等市属国企为主体,打造“金融工具箱”,更好服务存量盘活。2024年,市区两级国有企业盘活土地房产约198万平方米,累计实现合同收入约108亿元。40个重点资产盘活项目已全部开工或盘活。中央办公厅《工作情况交流》、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简报》分别介绍了我市国资国企“三量”工作经验做法,天津建立城市更新与低效闲置国有资产盘活联动机制经验做法获住建部认可推广。市国资委指导国企积极主动开拓思路、创新招法,注重承载新质生产力、注重“善建善用善营”、注重防范化解风险,形成了一些有特点的盘活项目。
一是转型盘活商务楼宇,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楼”。坚持从物业思维向经营思维转变,做到善建善用善营,通过腾笼换鸟、产业导入,把楼宇物理空间转化为产业创新、科技孵化空间。轨道集团国际航运大厦瞄准“小白楼航运聚集区”区位优势,研判后锁定服务航运定位,升级改造智慧楼宇管理系统、智能会议中心、停车场等,围绕航运全产业链开展招商引育。引入航运物流上下游企业140余家,打造“国际航运大厦”特色品牌,荣膺“全国特色楼宇30强”。2024年5月,敏尔书记前往国际航运大厦视察,高度评价一站式产业服务。城投集团津湾广场设计湾项目深度挖掘津湾广场便捷联通“京津冀”交通优势、海河沿线“滨水”优质办公环境以及中心城区CBD高效商务服务配套等资源潜力,为津湾广场导入优质设计创意产业,成功导入6家新锐青年设计团队,形成“上下楼、上下游”全新设计产业链新生态,共同打造设计新质生产力的创意空间载体。轨道集团实施“以楼聚产、以产兴城”,全力将南开区铭隆大厦打造成为天津轨道交通产业大厦。推动轨道交通产业空间新生态加速聚集。截至目前,12家轨道交通领域运营企业、6家金融机构、5家事业单位已入驻,10家轨道产业上下游企业已签署入驻意向协议。
二是抓住机遇主动招商,多种方式焕新商业设施。围绕区域规划加大外引内育力度,把盘活改造商业设施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津投资本吉利大厦商务楼宇盘活项目于2024年焕新亮相,引入多家“天津首店”,构建“潮流零售+创新力+二次元”三位一体新业态矩阵,打造为集艺术、美食、社交于一体的现代商业综合体。泰达控股泰达荟紧抓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政策机遇,招商先行,为底层资产注入资金活水,以“出租+自营”方式进行盘活,成功引入京东MALL京津首店落地,自营区域集合零售、娱乐、餐饮等多元业态,招商率突破95%,现金流稳定。津融集团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年老字号的劝业场资产进行先收购后盘活,全球化选聘运营方案与运营商,与行业头部运营商北京睿意德建立“委托运营+收益分成”模式,助力劝业场盘活焕新,预计开业后日均客流可达2-3万人,利税超3亿元,成为天津商业新地标。
三是一厂一案盘活老旧厂房,现代产业培育新质生态。结合区域规划,按照“提着篮子好选菜”的思路,“一厂一案”谋划老旧厂房盘活,在保护传承中导入新质生产力,向存量要增量,把老厂区打造为新热点。津智资本中环信息产业集团与属地区政府联合,将通广科技园通过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撬动低成本政策性资金开展基础设施改造和数智化提升,按照“产业导入+企业孵化”模式,引进中关村智造中试服务平台,叠加中环既有产业基础,打造智能科技孵化园区,引入企业25家。渤轻集团飞鸽集团以“飞鸽品牌为引领,打造产业集群”作为开发主线,对飞鸽集团所属的占地14.3亩的王串场一号路52号地块进行精准招商,按照利用“飞鸽”品牌优势,将园区建造成一个集自行车上下游企业、研发设计企业及骑行文化周边文创配套服务企业于一体的飞鸽骑行文创产业园区。
四是发掘“小洋楼”商业价值,引入新兴业态重塑文化底蕴。发挥“小洋楼”周边区域的带动作用,加强文旅资源统筹联动,引入适宜业态,盘活培育新项目,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城投集团樘院(原蔡氏家祠)项目因地制宜聚焦文化旅游主题精准招商,修旧如旧尽力恢复建筑原貌,打造中式建筑为依托、中西业态相结合的商业载体,促进文旅商深度融合。经过近一年的“抢救性”保护修缮,“樘院”于2024年3月15日成功营业,打造文化休闲餐饮体验店,成为五大道区域网红打卡点。花园老街项目以街区的理念整体进行盘活,打通后该区域共有8栋单体建筑,其中包括3栋有近百年历史的历史风貌建筑,在热闹的五大道区域形成了一条独特的纯步行街道。引入酒吧、服饰、西点等业态,为海内外游客和津城市民提供可打卡、可休闲的商文旅融合新场景。花园路4号(吉鸿昌旧居)项目打造成开发红色资源运营项目,向大众展示吉鸿昌烈士事迹,成为更具社会属性的盘活项目。
五是利用资本市场释放资产价值,提升企业再投入能力。借助金融手段打通资产、资本界限,推动资产证券化,让固定资产流动化。泰达控股“泰达荟”项目在进入稳定运营期后,抢抓市场及政策机遇,谋划发行商业地产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CMBS),实现存量资产“再盘活”,现已通过深交所审批,一举打破商业资产运营满三年方可发行的条件限制,计划年内完成发行,实现特殊资产“募、投、建、管、退”全流程良性循环。津投资本河北区进步道21号CMBS项目以所属资产河北区进步道21号为标的发行CMBS产品(以下简称产品),产品名称为“渤海汇金-津商企管第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进一步开拓“资产资本化”盘活路径。
三、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市国资委将充分激发企业活力,千方百计盘活存量资产,积极探索、创新实践,科学谋划实施高质量项目,加快推动重点盘活项目,把存量资产转化为优质增量,进而提升发展质量,不断释放经济效益。
一是用好数智系统,理清存量资产底数。统筹用好不动产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和全市存量资源采集系统,组织企业持续摸排待进一步盘活的存量资产,精准锁定工作目标。同时,产权交易中心平台已实现与我市盘活存量系统平台与的互联互通,由资产主体根据需求填报是否需要开展社会推介招引,并将具备招商和租售交易条件的资产推送到天津市产权交易平台,将招商交易信息披露给投资主体,助力存量资产盘活。并从产权交易平台获取招商交易结果信息,动态更新存量资产盘活状态,从而实现存量资产线上推介功能。
二是创新盘活机制,强化工作保障。整合国资国企系统资源,创新“赋能”加法,全力做好“产业链赋能、科技赋能、应用场景赋能、金融赋能、人才赋能”五篇文章,充分发挥企业自身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挖掘产业链上下游成熟企业,推动产业链各环节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同。整合国企科研院所的技术、设备等科技资源,为企业提供优质科技服务和技术设备支持。积极利用资源优势,为企业打造、开放和对接创新应用场景和产品市场,提升存量资产盘活质效。打造“金融工具箱”支持盘活,以投资类国企为主体,整合国有银行、信托、证券等金融资源,为入驻企业提供多元化资金服务支持;推动成立资产盘活基金和新质生产力引导基金,将国有基金投资方向与招商引资需求进行精准匹配,为盘活存量工作助力。
三是强化政策支持,优化管理机制。2024年,市盘活存量专班聚焦难点堵点,坚持问题导向,制定23项政策清单,“关于推进监管企业盘活存量资产的指导意见”等18项政策按期出台,解决多年难以解决的各类难点问题150余项。市国资委将继续用好全市“1+N”工作协调机制,持续深入摸排企业盘活政策需求,适时研究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同时,市国资委继续将国企盘活情况纳入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年度考核。推动监管企业做好产业内容规划,注重培养建立专业团队,全力做到“善建善营”。2025年,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企业,推动国有企业再盘活一批闲置低效土地房产,通过盘活存量为城市建设发展做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