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群众办实事 国资国企在行动”专栏(13)
天津滨海农商银行在实事实办中担当作为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天津滨海农商银行紧紧围绕自身市场定位和担负的使命任务,学史力行办实事,担当作为开新局,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金融需求和突出问题入手,努力在金融领域让广大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办好服务国企和“津滨”建设的“大事”。坚持在推动发展上力行,精准对接“十四五”规划,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一是专注服务本地。坚持回归本源与聚焦主业,全力支持14家国企集团产业升级、16个区级政府平台发展,截至10月末,累计提供贷款融资支持509.45亿元,其中,向我市194家国企投放资金340.41亿元,投向泰达投资、百利机械、轨道集团、公交集团等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信贷余额130余亿元。二是开辟绿色通道。建立授信业务绿色审批通道,组织业务骨干优先审查支持我市“一基地三区”重点建设项目、“津滨”双城发展、制造业立市等领域的基础设施贷款和项目贷款,对符合条件的业务特事特办,保证审查质量、提高审查效率。三是主动跟踪对接。研究分解我市重点建设项目融资对接清单,安排经营机构主动对接融资需求,每月专人负责跟进,深入项目所在工地、产业园进行现场调查、评估并优化合作方案。截至10月末,累计为地铁4号线南段、静海区国家储备林项目、汉北路绿廊景观工程、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等7个本市重点建设项目提供授信23.87亿元,正在对接及拟对接项目59个。
办好多维赋能助力乡村振兴的“要事”。坚持在服务“三农”上力行,着力发挥农商银行在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独特优势。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以涉农贷款投放和涉农区域基础金融服务为抓手,专项制定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案和专项授信政策,加大对“三农”和绿色信贷领域的政策倾斜和资源倾斜,对新增优质项目执行差异化优惠定价,较一般信贷业务低约200BP。二是实现专业管理。设立乡村振兴团队,组织开展专题培训,紧扣“农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的目标,重点支持涉农区域环境改造、产业发展、农户创收等重点项目,已与我市42家居民村委会和经济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截至10月末,实现涉农贷款余额95.43亿元,较年初增长4.8亿元。三是做好精准滴灌。持续优化“蘑菇贷”“农家院融资”等特色产品,通过“走街串巷”为涉农区域客户提供融资、结算、资金存放等多元化金融服务,深化与国开行合作,丰富低成本资金来源,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金融“活水”,上半年已使用国开行转贷款发放涉农贷款6200万元。
办好惠民利企践行普惠金融的“急事”。坚持在服务小微上力行,用新思想、新举措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一是送服务上门。开展“贷动小生意、服务大民生”金融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专项行动,累计下沉园区、街道、商圈、农贸市场走访宣传14次,覆盖5500余人次,迅速从以往“等客户上门”模式向“送服务上门”模式转变,灵活高效地为普惠金融客群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二是打造银医合作专属产品。开展“智慧医疗项目”,研发推出手机APP及智能便民自助机,通过与天津医保信息共享,为患者提供挂号、缴费、查询等线上线下全流程便捷服务,覆盖全市75家民营医疗机构,累计服务百姓4.5万余人次,就医结算8万余笔,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让老百姓享受到智慧医疗发展带来的便利。三是线上线下高效审批。强化科技赋能,把互联网和大数据风控技术相结合,将客户信用信息变成“真金白银”,实现产品线上化操作,打造“在线申请、自动审批、自助提款、自助还款”的一站式贷款服务,提高小微企业客户申贷效率。成立普惠金融一级部门和普惠金融审批中心,专职审查审批普惠金融类客户融资业务,现平均审批周期已压缩至2.2天。
办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事”。坚持在为民服务上力行,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当好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一是营造人性化服务场景。从完善软硬件设施入手,对网点功能分区、设备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优化现金收付、厅堂服务等服务流程,为客户提供暖心的服务环境。开展“移动银行”入户服务活动,坚持为行动不便的老年客户上门办理业务,为养老院定制每周上门服务工作方案,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同时送上温暖问候。二是丰富线上“适老”服务。暖心推出“尊长专线”,通过识别来电手机号,为60岁及以上客户提供快速进入电话银行人工客服绿色通道。上线“滨银远程客服”小程序,通过一键拨打“视频客服”,体验足不出户面对面视频服务。三是把公益做到客户家门口。推行承诺践诺志愿服务,开展“共产党员示范岗”亮身份行动,积极与街道社区开展合作,针对老年群体启动“智能手机课堂”、推出“陪伴独居老人看病就医”志愿服务项目,为共建社区老人、残疾人提供无私援助,活动以来惠及群众8000余人次,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