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国资监管>国资动态> 详细内容
历时7个月,和平区供热整合项目全线并网
文章来源: 天津国资公众号、天津能源集团 发布时间:2025-10-27 21:03
10月19日,在和平区一处刚刚完成升级改造的换热站内,天津能源集团热电公司工作人员正会同换热机组厂家技术人员全神贯注地进行最后的电气柜接线调试。随着最后一组信号线紧固接入端子排,控制系统与换热机组各传感器的信号传输通道已全部打通,历时7个月的热电公司和平区供热整合项目实现全线并网,28座换热站全部完成改造并接入智慧供热系统,今冬采暖季正式投用。
这项始于3月21日的重大民生工程,通过新建互联互通管线,将此前相对独立的东北郊热电厂、陈塘庄热电厂、杨柳青热电厂等供热管网有机联结,构建起多热源联网格局。它不仅满足了原有大陆橡胶锅炉房、东亚锅炉房供热区域整合后的热量需求,更是天津能源集团完善供热“一张网”、提升全市供热保障能力的战略举措。

啃硬骨头

6.78公里管网穿越核心区

“在和平区这样的核心地带施工,难度超乎想象。”热电公司工程管理部1标段项目负责人申鹏站在一张铺满施工图纸的桌子前,手指沿着彩色线条划过。这条路有全长约6.78公里的管网主支线,管径从6.5厘米到60厘米不等,需要精准穿越密集的楼宇、交错的道路和复杂的水、电、气等地下管线。
“‘螺蛳壳里做道场’。”申鹏形容,“每一米推进都可能遇到未知的障碍。比如在南京路,地下管线错综复杂,又是繁华街区,很多时候要靠人工和小型机具一点点掘进、铺设。”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出行、生活的影响,施工多安排在夜间11点至凌晨5点进行,并采用分段、错峰作业。
项目还新建了2处热计量井,共4个井室。“这些计量点是‘智慧热网’的神经末梢,能实时监测和调控热量输配,为精准供热、节能降耗提供数据支撑。”申鹏补充道。

“心脏升级”

28座换热站智慧焕新

如果说主干管网是“动脉”,那么散布在各居民区的28座换热站就是供热系统的“心脏”。此次整合项目的另一项核心内容,就是对原大陆橡胶、东亚锅炉房所辖的这28座换热站设备进行全面改造升级。
在营口道附近的一座换热站内,2标段项目负责人刘仕龙正组织开展验收前自检工作。站内,崭新的换热器、循环水泵、电气柜等设备有序排列,墙面安装了吸音板,地面干净整洁,与改造前形成鲜明对比。
“改造不仅仅是更换老旧设备,更是对整个系统进行智能化升级。”刘仕龙说道,“升级后,我们可以对换热站的运行参数进行远程监控和智能调节,哪个小区、哪栋楼热量需求发生变化,系统都能快速响应,确保用户家中温度稳定均衡。”
除了换热站本身,改造还延伸至用户终端。项目对服务范围内的全部老旧楼栋热力入口的智能平衡阀、除污器、部分高层小区的户阀等进行了大规模更新。“这解决了长期以来因系统水力失调导致的冷热不均问题,从源头上保障了用户室温的均衡稳定。”刘仕龙解释道。

保障飞跃

从“孤岛”到“环网”

多热源联网,是此次整合项目的精髓所在。在此之前,和平区部分区域热源相对单一,一旦主热源或主干管网出现故障,可能影响大片区域供热。
“现在完全不同了。”工程管理部项目管理专责石勐勐指着管网图上的几个连接点说,“东北郊、陈塘庄、杨柳青的热源通过新建的互联管线形成了一个可连通的网络,任何一个方向的热源或管线出现问题,都可以迅速从其他方向补充热量,极大地提升了应对极端天气和突发故障的能力。”这种“多热源互补联网运行”模式不仅提高了供热安全和可靠性,还能通过优化调度,让效率最高的热源发挥最大作用,从而在整体上降低能耗,符合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该项目为和平区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替代市政热源,彻底解决了原有燃气锅炉房供热的稳定性问题,并将显著改善区域环保指标。
目前,和平区供热整合项目一次线及户线已全部铺设完成,28座换热站的接线调试工作也已全部结束。现场,工作人员正在对各改造后的换热站逐步进行上水打压,这是供热前对系统强度和严密性的最后一次全面“体检”。
“上水打压是供热前最关键的一步,必须确保万无一失。”现场管理人员刘霖、李廷真一边记录着压力表数据一边介绍,“我们要仔细检查每一个阀门、每一段管道,保证今冬能够准时、稳定地把温暖送进千家万户。”
分享到: